景点“摆摊”拍照的年轻人

端午节前,20岁的大学生晓静(化名),在鼓楼门前找摄影师拍照。选了两张照片,支付40元后,晓静又找到现场的另一名女摄影师拍照,“刚才没有拍出我想要的样子”。在女摄影师的指导下,晓静做出抬头看树、扭腰、扶杆等动作。摄影师赞叹,“太有感觉了”“你的皮肤白里透光”。拍完蹲在路边选片时,摄影师对她说,“买五送一,我送你两张吧,你这么可爱。”晓静随后支付了100元。

晓静来北京旅游,当天一个人在鼓楼、后海等景点闲逛。晓静告诉“财经”,她喜欢拍照,每到一处景点都会找商业拍摄的摄影师拍照,因为比自己和同行的人拍得要好看,拍完她会发在社交媒体,“朋友圈和其他的社交平台都发”。

给晓静拍照的女摄影师,此前从事家装产品销售。有亲友在景点从事拍照,她便一起来拍,两人还能搭档,一人负责揽客,一人负责拍照。拍照的多是年轻女生,也有一家人一起拍,“每天接触很多人,很鲜活”。

多个摄影师表示,拍照的主要以年轻女性为主,也有一些情侣,老年人很少。现场拍照基本上都会加滤镜进行美化,照片直出。也有一些摄影师用便携电脑修图,收费则略高一些。一旦揽客成功,少则选一两张,多则选十来张,“选60张的也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韩旭东对“财经”表示,旅游景点或者街头的商业拍照是年轻人用影像书写自我叙事的一种方式,“折射了当代青年从‘物品消费’到‘体验消费’、从‘延迟满足’到‘即时反馈’、从‘功能消费’到‘符号消费’、从‘单一收获’到‘多重满足’的消费转向。”

韩旭东表示,北京鼓楼的红墙青瓦、什刹海的湖光倒影等,不仅成为游客向往的景点,也成为街头摄影师青睐的选择,且这些地标本身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在旅游打卡文化盛行的当下深受“i人”喜爱;“所见即所得”的服务模式完美契合年轻人的时间敏感度,拍完就能发朋友圈,在游览美景的同时,朋友圈的点赞与评论短时间内形成高价值情绪回响,旅游的体验感、获得感直线拉满。

对此,韩旭东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更加开放、有活力、乐于分享。从场景化消费中也能反映一些新的趋势:一是追求极致的消费体验感;二是追求消费的性价比与“心价比”。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消费行为,既有从众又有个性化的一面,他们将街头摄影消费与社交平台分享结合,是数字时代自我表达、社交需求、文化认同与技术赋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年轻人愿意为即时的美照买单,也反映了他们重视情绪价值,愿意为情绪和兴趣消费,悦己式体验成为核心,催生了体验经济爆发。”

为了体验景点拍照,2024年去大理和2025年去西安旅游时,韩旭东也在景点进行了商业拍摄,并分别选了几张照片发布在朋友圈。

前述称拍照“拍的是情绪”的摄影师,年长很多,棒球帽下面露出一圈夹杂的灰发。他自称主职是机械工程师,只是偶尔到鼓楼拍照,不为赚钱。“给人拍照我必须拉满情绪价值,她们开心,才能拍出有故事的照片。一些女孩子看到我拍的照片,说太棒了,大爷你拍得真好,我爱你。”